Join
最詳細國際新創展會資訊:參展、合作機會、最新資訊
CategoryArticle
Lecture Date:
2025-11-13

(圖片來源:taiwanarena)
近年來,全球創新生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變,而臺灣也在這股浪潮中佔據一席重要位置,根據國科會的資料顯示, 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後簡稱為TTA) 自 2018 年啟用以來,已成功培育超過 1,000 家新創團隊,涵蓋 AI、半導體、綠能、醫療科技等多元領域,吸引近新臺幣 400 億元的投資,並帶領新創團隊走向國際舞臺,參與包括 CES、Viva Technology 等指標性國際展會,藉此開拓海外市場、尋求技術與產業合作。
對於新創團隊而言,國際新創展會已遠不只是展示產品的舞臺,而是進入全球市場、建立國際合作聯結、並與大企業或異業共同創新的關鍵節點。接下來,我們將從知名國際展會介紹開始,幫助你快速掌握全球幾場具有代表性的展會,並進一步探討如何透過參展實現品牌增長、合作機會與資源導入。
國際新創展會資訊:新創公司不可錯過的四個新創展覽資訊
在全球創新生態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對於新創公司而言,參加國際新創展會是與國際接軌的大好機會,比如TTA就曾於 2020 年率領 82 家臺灣新創團隊齊赴 CES 2020,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展示技術創新、與全球企業媒合,創造了超過 2.26 億 美元(約新台幣 70 億元)的商機,以下介紹四場值得關注、具代表性的展會,幫助你了解「在哪裡出現」、「聚焦什麼產業/議題」以及「適合什麼階段的新創」。
為了協助讀者快速掌握全球主要新創展會的特色與差異,以下整理了一張比較表。透過「地點/規模」、「展會特色」、「參展團體」與「適合的新創階段」等維度,你可以更有方向地選擇最適合自己企業的展會。
| 展會名稱 | 地點/區域 | 展會特色 | 參展規模 | 適合的新創 |
| CES | 美國拉斯維加斯 | 全球科技創新旗艦展,聚焦硬體、消費電子、車用科技與AI | 規模超過 13 萬人(2024 年) | 已具硬體或消費電子原型,追求品牌曝光與全球通路 |
| Viva Technology | 法國巴黎 | 歐洲最大新創+科技盛會,注重大企業與創新生態系連結 | 約 16.5 萬位參與者(2024 年) | 拓展歐洲市場,與大企業/跨國合作、新創生態構建 |
| Web Summit | 葡萄牙里斯本 | 全球科技與創業匯聚平台,議題從科技、資本到媒體與異業合作皆涵蓋 | 超過 70,000 位與會者(2024 年) | 廣泛科技生態、媒體與投資人齊聚、尋異業/跨界合作 |
| Slush | 芬蘭赫爾辛基 | 主打創辦人與早期新創對接的平台,創業者與投資人互動密集 | 超過 13,000 名參與者 | 募資階段、創業者社群密集、聚焦投資人與合作機會 |
CES(美國)

(圖片來源:CES)
美國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 由 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CTA)主辦,是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標竿性的科技展會,於每年一月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舉行,如果你的公司有硬體原型(例如消費型裝置、智能裝置、車用相關的解決方案)且希望被國際媒體、大品牌關注,CES 是一個十分有影響力的平臺。
- 產業聚焦:雖然起源為消費性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但近年已拓展至智慧家庭、車用電子、AI / 自動化、甚至農業科技的展示。
- 參展規模:以2025年為例,CES 2025,共吸引 約 142,465 位與會者,其中超過 40 % 來自海外,顯示其真正的國際影響力。 同時,展會展商人數也突破 4,500 家以上,其中包含約 1,400 家新創企業,這樣的規模不僅代表強大的品牌曝光,也象徵著進入國際市場、與全球通路或投資人接軌的關鍵節點。
法國新創展覽資訊:Viva Technology
法國科技創新展覽會(Viva Technology)Viva Technology,自 2016 年創辦於巴黎,目前已發展為歐洲最大的新創、科技展會之一,若你的新創正準備拓展歐洲市場、與歐洲大企業/通路合作,或希望在歐洲創業圈建立網絡,那麼 VivaTech 是極具價值的機會。
- 產業聚焦:橫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區塊鏈、綠色科技等前沿領域。
- 參展規模:自 2016 年由 Publicis Groupe 與 Les Échos 共同創辦以來,已從最初數萬人次成長至2024年突破 約 165,000 位現場參觀人次,涵蓋 160 多個國家/地區。
芬蘭新創展覽資訊:Slush
芬蘭創業投資大會(Slush),是位於芬蘭赫爾辛基、專為創業者與投資者設計的新創展會,被譽為「最聚焦創業者(founder-focused)」的國際活動之一,如果你的公司剛起步、正處於募資階段、希望快速建立國際創業網絡、找投資人或合作加速器,Slush 會是參展的好選擇。
- 產業聚焦:以早期創業(Pre-seed、Seed階段)為主、新創與創投會面密集、互動機會高。
- 參展規模:每年於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 Slush,已從 2008 年的數百人活動發展為歐洲創業圈的重量級盛會,以最新2024 年為例,該屆活動共吸引了超過 13,000 名參與者,包括約 5,500 家新創團隊與 3,300 位投資者,並來自 90 多個國家。
葡萄牙新創展覽資訊:Web Summit
網路高峰會(Web Summit),每年於葡萄牙里斯本舉辦,是歐洲最大且乃至全球相當規模的科技與創新展覽,適合已具備市場初探、希望擴張國際、市場導向明確或想與異業、跨界合作的新創參與。
- 產業聚焦:全科技生態系、從新創、投資人、媒體到品牌通路皆有涵蓋,是尋找國際合作、跨界機會的好平臺。
- 參展規模:2024 年該屆展會實現 71,528 位與會者,來自 153 個國家/地區,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展會現場有超過 3,050 家公司參展,包含新創企業、大型科技品牌與投資機構,這樣雄厚的規模不僅彰顯 Web Summit 作為全球創新匯聚平台的地位,也意味著對於新創團隊而言,該場域是「全球網絡+媒體曝光+合作契機」一站式的重要機會。
這四場展會分別代表了不同區域(北美、歐洲)、不同階段(從硬體消費電子到創業者密集型)、不同規模與定位。對於新創團隊來說,第一步是「瞭解這些展會的特性與優勢」——接下來的關鍵是「判斷自己目前所處的階段」與「參展目的」,進而篩選最適合的展會,我們會在後續深入帶你如何基於這些特性進行選擇判斷。
為什麼要參展?新創展會參展好處有哪些?
對於新創企業而言,參加國際新創展會並非僅是「出席」或「展示產品」那麼簡單,而是一次 全面提升品牌、拓展合作與加速成長機會 的契機。以下從數個重要面向,探討為什麼值得投入展會參展,以及你能從中獲得什麼具體好處。
品牌知名度提升/媒體曝光
在競爭激烈的創業環境中,新創公司往往缺乏品牌背書與市場聲量,因此透過參加國際知名展會,能迅速取得「被看見的機會」。國際展會通常匯聚媒體、投資人、大企業、買家及通路商,現場互動與曝光機會遠比單純依賴線上行銷更直接、也更具權威性。
若新創在展會中具備亮眼展示、具特色的主題或解決方案,更有機會獲得媒體採訪、社群分享或產業報導,進一步放大品牌效應。透過在國際舞台上的曝光,新創能建立信任感與專業形象,有助於與買家或投資人洽談時提升說服力與合作意願。
與潛在客戶、買家、投資者建立連結
透過展會,新創可以直接接觸潛在客戶與通路商,了解他們的需求與痛點,並取得第一手回饋與聯絡方式。許多展會也會設置新創 Pitch 舞台或一對一媒合會議,使團隊能與投資人或創投機構建立連結,為募資鋪路。
此外,媒體與 KOL 往往會在展場蒐集創新案例,新創若被採訪或報導,更能提升品牌曝光度。同時,展會現場聚集其他新創團隊、加速器與產業夥伴,能促進彼此交流、建立關係,進而形成後續合作的可能。
提升新創展會國際合作機會
參展最大的價值之一,在於能將曝光轉化為實質合作與資源。透過與國際買家及企業合作夥伴的直接接觸,新創可拓展至海外市場,開啟通路布局或技術合作,不再侷限於本地發展。
同時,投資人也經常在展會中物色具潛力的團隊,甚至會在短暫的會議交流後,決定是否安排更深入的接觸與評估。當新創在國際市場中建立能見度,也能在後續募資談判中提升說服力與條件,使團隊在與投資人或合作夥伴洽談時更具談資與優勢。
探索跨界合作的新視角
在展會中,你可能遇見看似與自身產業無直接關聯,卻具備高度合作潛力的夥伴,例如硬體新創與大型軟體企業合作、醫療新創與 AI 服務商合作、農業新創與綠能模組商連結。
這類跨界合作有機會帶來更長期且深層的價值,不僅是單純銷售,更可能促成產品生態系構築、技術互補,甚至共同開發新市場。因此,新創在選擇參展時,除了尋找買家與投資人,也應將「尋找跨界合作夥伴」納入重要目標。
市場驗證與產品迭代加速
最後,展會也是一個高效率的「市場實驗場」,能讓新創快速驗證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反應,並據此調整策略。現場交流所獲得的回饋,比起線上問卷或小規模測試更直接、更真實。面對實際買家或使用者的提問,新創能更清楚掌握產品的盲點與潛在需求。
此外,展會也提供觀察競品、洞察產業趨勢、激發新靈感的機會,對於產品迭代與商業模式優化都有極大幫助。對資源有限的新創而言,只要善用展會產生的回饋與合作機會,其價值往往能遠超參展所花費的成本。
新創展會參展要花很多錢嗎?新創展覽參展申請流程與預算簡介

(圖片來源:pexel)
對於資源有限的 新創公司來說,參加國際新創展會是一項重大投資,因此在「申請流程」與「預算規劃」上務必要細緻、務實。這一節將從三個面向說明:申請條件與流程、預算估算框架、以及怎麼省錢、提高投資報酬。
新創展覽參展申請流程與所需條件
① 明確設定參展目標
在規劃參展前,先定義你希望透過展會達成的成果,便於後續選展與準備方向一致,目標愈清楚,後續選擇展會、準備資料愈有效率。
常見目標範例:
- 拓展海外市場
- 尋找投資人
- 開啟技術或產業合作
- 增加媒體曝光
- 測試市場回饋、產品驗證
② 評估並選擇適合的展會
挑選符合階段與目標的展會是成功關鍵,盡早報名可節省成本,也較容易取得好攤位。
挑選重點:
- 了解展會定位(聚焦領域/客群)
- 確認是否符合新創階段(早期 / 成長階段)
- 留意報名與攤位申請截止
- 善用早鳥優惠爭取較佳位置與價格
③ 準備申請資料
多數展會需要提交審核資訊,應預先整理、準備,展示越具體,就越容易獲得進一步洽談。
常見必備內容:
- 公司簡介、商業計畫(含市場定位與競爭優勢)
- 團隊介紹(創辦人&核心成員)
- 產品 Demo 或原型(能展示最佳)
- Pitch Deck/簡報(英文或當地語言)
- 過往成績:媒體報導、獲獎紀錄、合作案例
④ 規劃展示內容與攤位
在申請與審核階段,同步思考展示方式,提早構思展場操作,可大幅降低現場混亂。
常見展示內容:
- Demo 展示
- 互動體驗
- 媒體訪問或路演
- 預約客戶/投資人會議
- 攤位大小、位置
- 電力需求
- 網路支援
- 物流/運輸安排
- 展示物料規格
⑤ 團隊分工與實務規劃
展前的細部規劃與角色分工會直接影響現場表現,明確分工+排程,可讓參展過程順暢且高效。
建議重點:
- 決定參展人員
- 明確分工(接洽、Demo、社交、紀錄)
- 排定行前作業(運輸、布展、彩排)
- 設定展中 KPI(拜訪數、合作會議、媒體曝光)
新創展覽參展預算估算與成本構成
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而言,參加國際展會是一項重大投資,因此在「預算估算」與「成本構成」上務必要細緻、務實。一場海外展覽的主要費用可分為:展位租金、攤位設計與建置、運輸物流、機票住宿交通、行銷物料與現場服務,以及預留的應急費用。
以下為參加國際新創展會時常見的主要費用項目,整理了項目名稱、範圍、參考金額比例與備註說明,有助於你在預算規劃階段更清楚掌握各項成本構成!
| 費用項目 | 範圍/說明 | 參考金額/比例 | 備註說明 |
| 展位租金 | 標準約 9 ㎡(約 3×3 公尺)攤位租用費。歐美地區、亞洲、開發中國家分別不同。 | 歐美:新台幣 170,000-200,000元亞洲:約120,000-150,000元開發中國家:低於 100,000元 | 若選擇轉角攤位通常需額外加收約 10% 費用。 |
| 攤位設計與建置費用 | 包括攤位設計、布置、燈光、影音、互動展示區等。 | 可能與租金相同,甚至更多 | 選用空地攤位、自訂設計或增加互動體驗時,成本會更高。 |
| 運輸與差旅費用 | 展品/展示物資國際運輸(含包裝、報關、倉儲、場地搬運)+參展人員差旅(機票、住宿、地面交通、餐飲、簽證) | - | 此項常被低估,須加強重視跨國物流與參展人力安排的影響。 |
| 行銷工具與現場服務 | 宣傳冊、DM、小禮品、Demo 影片、互動裝置+展場電力、網路、清潔、安全服務等。 | - | 雖看似「雜項」,但對參展效果影響甚大,建議預算明確化。 |
| 應急費用與效益評估 | 為應對物流延誤、設備故障、人力變動等突發狀況所預留的緩衝預算,同時設定效益指標評估參展成效 | 建議佔總預算約 5-10% | 建議於參展前設定具體效益指標(例:會談場次、媒體曝光、合作意向數)以衡量回報。 |
如何降低預算/提高效益
- 早鳥報名與共享攤位:提前報名可抓住優惠價。也可考慮與其他新創共攤,分攤費用與人力。
- 集中資源於關鍵展示活動:例如將預算聚焦在 Demo 體驗與會談成果,而非過度追求豪華攤位裝潢。
- 善用數位/社群行銷輔助:展前、展中、展後以線上活動拉升曝光與互動,降低實體物料成本。
- 設定明確 ROI 指標:參展前設定想達到的「潛在客戶數」、「媒體報導次數」、「合作會談場次」,以評估與優化下一次參展。
我想參加展會,該怎麼準備?
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創團隊而言,選對展會與準備充分是讓參展產生成效的關鍵,以下介紹「三階段成功策略」,幫助您快速掌握展會前、中、後的準備進程。
展前準備策略(第一階段)
- 設定明確目標:在展前就釐清你希望達成的具體數字/情況,如邀請 10 個潛在合作夥伴、安排 5 場預約會談、取得 20 條媒體接觸線索。
- 預約會談與參展前聯絡:許多參展者會在展前取得「參展者名單」進行預約。提早聯絡潛在客戶/投資人,可提升會談成功率。
- 製作展示資料:包括簡報檔案、宣傳冊、Demo影片、樣品、攤位外觀設計。強調視覺簡潔易懂、重點明確。
- 訓練參展團隊:攤位人員應熟悉產品、對應潛在問答、能引導訪客。團隊素質直接影響參展成效。
展中互動策略(第二階段)
- 吸引人流/體驗互動:設計有吸引力的攤位、提供互動Demo或體驗區,讓訪客停留、興趣被觸發。
- 主動出擊、預約會談:不要被動等待,主動向潛在客戶或投資人打招呼、介紹自己。
- 收集線索與分級:現場應有系統記錄訪客資料、分級潛在合作/投資價值,展後跟進更有效。
展後追蹤策略(第三階段)
- 立即跟進最重要:展會後 72 小時內聯繫訪客或會談對象,較能維持熱度。
- 量化檢驗成效:回顧是否達到預設目標(如會談數、媒體曝光數、潛在合作數),評估 ROI 。
- 整理資料、持續經營關係:將名片、訪談記錄、訪客評級整理入CRM或表單,並針對高潛力對象安排下一步。
- 從經驗中學習:檢視什麼有效、什麼未達標,下次針對性優化參展策略。
準備秘訣總結
為了協助新創團隊在國際展會中有效規劃、提升參展成果,以下將 展前、展中、展後三大階段的重點策略整理成表格,方便快速掌握每階段的核心目標與執行重點,作為實際規劃與執行時的操作指南:
| 階段 | 策略面向 | 重點內容 |
| 展前準備(第一階段) | 設定明確目標 | 例:10 個潛在合作夥伴、5 場預約會談、20 條媒體線索 |
| 預約會談與提前聯絡 | 取得參展者名單,事先聯繫潛在客戶/投資人 | |
| 製作展示資料 | 簡報、DM、Demo 影片、樣品、攤位設計;強調簡潔、重點明確 | |
| 訓練參展團隊 | 熟悉產品、掌握 QA、引導訪客;團隊素質影響成效 | |
| 展中互動(第二階段) | 吸引人流/互動體驗 | 設計具吸引力攤位;提供 Demo 或體驗區 |
| 主動出擊、預約會談 | 主動接觸客戶/投資人,自我介紹、安排會議 | |
| 收集並分級線索 | 系統記錄訪客,依合作/投資價值分類,方便展後跟進 | |
| 展後追蹤(第三階段) | 立即跟進 | 72 小時內聯繫會談對象,維持熱度 |
| 量化檢驗成效 | 評估是否達成目標:會談數、媒體曝光、合作進展、ROI | |
| 整理資料與關係維護 | 將資訊整理入 CRM;對高潛力對象規劃下一步 | |
| 從經驗回饋學習 | 檢視成功與缺失,優化下次策略 |
新創公司資源有限怎麼辦?政府補助來幫忙!

(圖片來源:pexel)
對於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而言,參加大型國際展會雖具高潛力,但成本不容小觑。幸運的是,政府常提供補助或資源支援,使參展的門檻大幅降低。
以下為你整理幾項重要且具體可申請的補助方案:
經濟部國際貿易署「補助公司或商號參加海外國際展覽業務計畫」
此計畫主旨在協助臺灣廠商參與海外國際展覽,提升外銷機會與國際能見度。補助對象為依法設立公司或商號。補助內容包括:實體國際展覽場地租金、或線上展覽報名費用。
在補助金額方面,為「新台幣 4 萬至 6 萬元」,不得超過場地租金或線上展報名費的 90%。
詳請可參考經濟部產業競爭力發展部網站連結:網站連結
海外行銷補助-開發國際市場計畫
此為貿易署提供的新創及中小企業開發海外市場補助,單一企業申請上限為新台幣 500 萬元,若為2家以上企業聯合申請補助上限為新台幣 1,000 萬元,此項補助雖不專門為「參展」設計,但適合參展且希望進一步在海外市場佈局的新創企業。
詳情可參考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新創圓夢網」:網站連結
地方政府補助(以新北市為例)
地方政府亦有針對「國內外參展」的補助方案,例如 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於 114 年度提供「參展補助申請辦法」,對不同展售活動提供補助。此類地方方案常對新創公司更友善,補助項目可能包括展位租金、品牌識別、陳列費用等。
| 申請提醒:補助雖多,但競爭也大。申請時須先檢視條件(如公司設立年數、產業類別、補助對象是否為新創)、備齊文件、並確保計畫與目標具可執行性。 |
踏出關鍵一步:讓國際展會成為成長契機
透過本文的介紹,你已經從「瞭解國際新創展會的選擇」、「認識參展的價值」「掌握申請與預算規劃」「選對展會並做好準備」「善用補助與資源」以及「發揮跨界合作潛力」這六大面向,建立起完整的參展思路。現在的關鍵在於,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讓參展不只是一次出席,而是真正成為邁向國際市場、引發國際合作與創造商機的跳板。
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長期支持臺灣新創走向國際舞台,串接全球資源與展會機會,成為新創推進全球市場的重要夥伴。若你已準備好踏入國際市場,歡迎與 TTA 一同前行,讓世界看見台灣新創的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