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get password

We use cookies to help us improve, promote and protect our services. By continuing to use the site, you agree to ourcookie policy

Join

創投公司是什麼?臺灣創投推薦與選擇指南

CategoryArticle

Lecture Date:

2025-11-13

REGISTRATION EVENT

REGISTRATION DEADLINE:

2025-11-13
HOME News & Programs

創投公司是什麼?臺灣創投推薦與選擇指南

2025-11-13
圖片1
(圖片來源:taiwannews)

2025 年,在全球創投資金波動的背景下,台灣的新創生態仍持續發光。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近期積極與 MSI 與 Innolux 等產業龍頭合作,推動 AI 智慧系統與無人機等新創產業成長,彰顯台灣科技與創新的能量。

在這波浪潮中,創投公司扮演著愈發關鍵的角色:他們不只是資金提供者,更是連結產業、技術與國際市場的橋樑。本文將深入解析創投公司的運作模式、投資邏輯,以及新創團隊應如何準備提案與選擇合作夥伴,助你在這充滿機會的時代中找到最適合的創投夥伴。

創投公司分類與運作模式解析

創投公司是什麼?
創投公司(Venture Capital,VC)是專門投資具高成長潛力新創企業的股權投資機構。
其主要做法是投入資金取得股份,並在資金之外,提供產業人脈、策略建議、營運經驗等支持,協助新創加速擴張。當企業成功上市(IPO)或完成併購(M&A)後,創投透過出售股權獲得投資收益。
此模式為全球成熟的新創資本運作方式,亦構成矽谷與臺灣科技生態系的重要資金來源。

創投公司跟銀行差在哪
創投公司與傳統銀行提供有擔保、須還本付息的債權貸款不同,創投提供的是股權資金。這意味著:
 
比較項 銀行 創投
風險承擔 要求抵押品 願意承擔高風險。看重新創團隊未來的成長潛力,而非現有資產。
回報機制 賺取利息 透過持有公司股份,在公司成功上市(IPO)或被併購(M&A)時,以出售股權的方式實現高額回報。
持股角色 創投公司成為公司的股東,並在公司發展過程中提供策略建議與資源協助,是新創團隊的「合夥人」。
適合對象 已有穩定現金流、資產可抵押的中大型企業 具有高成長潛力,但短期內沒辦法穩定獲利的新創公司

創業投資公司的資金來源與運作模式是什麼?
 創投公司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s, LP),包括大型機構投資者(如退休基金、大學基金)、企業、家族辦公室或高淨值人士。創投公司本身則由「普通合夥人」(General Partners, GP)組成,負責管理基金、尋找並評估投資標的。
創投公司的運作模式可概括為「募、投、管、退」四個階段:
  • 募(Fundraising): GP向LP募集資金,成立新的創投基金。
  • 投(Investing): GP運用基金,尋找並投資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實現「創投公司投資階段」的佈局。
  • 管(Management): 投資後,GP會提供非資金資源,協助被投公司成長。
  • 退(Exit): 在公司成功上市或被併購後,GP出售持股,將資金連同收益分配給LP,完成投資週期。

創投公司有哪些主要類型?
創投公司分類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類以追求回報為核心,另一類則看中與母公司間的策略綜效,以下為簡略表格幫助你快速比較:
 
類型 特點 適合對象
純財務型創投(Financial VCs) 專注投資報酬率,透過資金與人脈協助新創快速成長 具高成長潛力的新創公司
策略型創投(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 隸屬於大型企業,兼顧財務回報與策略性發展,例如投資相關技術或潛在併購標的 與母公司產業相關的新創,如技術研發、應用創新

除了投資目標與策略不同,純財務型創投與策略型創投在資源提供方式與經營參與度上也有所差異。
純財務型創投主要依靠其廣泛的投資組合與人脈網絡,提供策略建議與協助;策略型創投(CVC)則能直接動用母公司的內部資源,如供應鏈、技術研發或銷售通路。
至於創投是否會干預日常經營,通常取決於持股比例與合作模式。大多數創投不會干預日常運營,但會參與重大決策,以確保公司發展方向與投資期望一致。

圖片2
(圖片來源:freepic)

創投公司投資階段評估

創投公司投資階段有哪些?(如種子期、A輪、B輪)
不同的創投基金有其明確的投資偏好,從早期到晚期階段皆有,這也是理解「創投公司投資階段」的關鍵。
  • 種子期(Seed Stage): 新創概念剛成形,產品尚未成熟。資金通常來自天使投資人、加速器或小型創投。
  • A輪(Series A): 產品已完成初步市場驗證(Product-Market Fit),團隊正尋求規模化。這通常是創投公司大規模進場的起點。
  • B輪(Series B): 公司商業模式已成熟,正處於快速擴張期。
  • C輪及以後(Series C+): 公司已是市場領導者,尋求進軍國際或為上市做準備。

創投公司 vs. 天使投資人:一張表格看懂你的創業階段該找誰
在創業早期尋求資金時,最常見的兩種來源是「天使投資人」與「創投公司」。兩者皆能提供資金,但在投資金額、決策方式及提供資源上有所不同。以下表格將帶你快速了解差異,協助你判斷適合的合作對象。
 
比較項目 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 創投公司(Venture Capital)
資金來源 個人自有資金 基金(LP/GP模式)
投資金額 數萬至數十萬美元,金額較小 數百萬至數千萬美元,金額較大
投資階段 極早期(種子期、Pre-Seed) 早期至晚期(A輪、B輪、C輪)
決策速度 較快,個人決策 較慢,需經過投資委員會審核
角色定位 個人導師、人脈介紹 專業機構、策略夥伴


創投公司如何決定投資金額和持股比例?
在評估完新創公司的產品、市場規模、團隊組成與成長曲線後,創投公司會進一步思考:
    應投入多少資金,並換取多少股權,才能合理反映風險與未來回報?

這項決策核心在於公司估值(Valuation)。
估值通常來自投資人與創辦團隊的協商,並會參考:
  • 市場上類似公司的估值與交易紀錄
  • 產業前景與 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 成長指標(營收、留存率、毛利率、T2D3 等)
  • 晶圓級競爭優勢(競爭壁壘、技術門檻)

確立估值後,即可推算投資資金所對應的股權比例。
一般來說,VC 通常希望取得 約 10–25% 的股權,藉以在公司重大決策上擁有一定話語權;但也會避免稀釋創辦人過度持股,確保創辦團隊仍具強烈動力帶領公司持續成長。

創投公司評估新創團隊的重點有哪些?
創投的評估標準並非單一,但通常會圍繞以下幾個核心要素:
  • 產品(Product): 產品解決了什麼痛點?是否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護城河)?
  • 市場(Market): 目標市場有多大(TAM)?市場成長潛力如何?
  • 團隊能力(Team): 創辦人與核心團隊是否具備產業經驗?是否有互補的技能組合與執行力?
  • 數據(Traction): 產品是否已獲得初步的市場驗引力?如用戶數、營收成長率等關鍵指標。

圖片3
(圖片來源:freepic)

創投公司在想什麼?從投資人的角度,解析他們評估新創的「潛規則」
然而,除了上述公開標準外,創投在評估時還有一些「潛規則」。對創投而言,數據往往勝於一切,他們不只關心目前的用戶數與營收,更在乎數字是否能持續上升,例如是否呈現「T2D3」的營收成長模式。
除此之外,創辦人的經歷與特質也是創投在意的關鍵點,創投會從多次溝通中觀察創辦人的思維模式、執行能力與學習能力,即使產品再好,如果缺乏帶領公司的核心人物,也可能不受青睞。
團隊的穩定性也是創投團隊在意的重點之一,核心團隊是否高度流動、能否長期為公司服務等,都是投資人在乎的關鍵指標。最後,創投最想了解的是:「為什麼是你?」你是否擁有獨特洞見與競爭優勢,從而在市場中脫穎而出。

創投公司如何選擇?提案如何準備?

如何尋找並接觸適合的創投公司?
尋找創投不再是大海撈針,你可以透過以下管道接觸到創投公司:
  • 創投與新創媒合平臺: 許多線上平臺與社群會定期發布創投資訊與媒合活動。
  • 加速器與孵化器: 加入知名加速器,如 AppWorks、TTA 等,他們會直接引薦合作的創投。
  • 產業活動與 Demo Day: 參與 Meet 創業小聚、AppWorks Demo Day 等公開活動,是認識創投並展示成果的絕佳機會。
  • 人脈引薦: 透過你的業師、顧問或產業前輩引薦,通常效果最佳。

創投公司如何選擇?要看哪些合作條件與投資偏好?
「創投公司如何選擇」是一門藝術,重點不在於找到願意投資的創投,而是找到最適合你的創投。除了確保雙方在產業、投資階段上相符外,還應同時評估多項合作條件。
首先,建議深入研究創投的投資組合(Portfolio),了解其過去投資案例是否與你的領域(如 AI、軟體服務、生技、半導體等)或公司階段(種子期、A 輪)相匹配。若創投熟悉你的產業鏈,通常能提供更多策略資源與市場洞見。

其次,評估創投的投資策略與介入程度(Involvement Level)。有些創投偏好積極參與,提供明確策略方向;有些則較被動,僅在關鍵決策上提供意見。了解對方介入程度是否與你期待相符,有助於建立愉快合作關係。

此外,可從下列條件更精準判斷是否合適:
 
評估面向 說明 你要觀察什麼
投資階段與產業偏好 確保創投投你所在階段與領域 是否有與你類似的投資案例
投資金額與持股習慣 各創投在金額及股權要求不同 常見投資額度、是否過度稀釋創辦人
後續投資能力(Follow-on) 是否能參與後輪投資、陪你走更遠 是否有 B、C 輪繼續投資紀錄
國際資源與市場佈局 若目標為出海,國際創投更有助 是否在海外有投資據點或合作企業
產業人脈與策略資源 不只是錢,更能打開市場與渠道 是否能引薦關鍵客戶、合作夥伴
決策與溝通文化 是否與團隊價值觀相符、溝通順暢 決策速度、尊重創辦人程度
支持程度與增值服務 是否提供 HR、PR、法務等支援 是否有實際成功協助案例
過往聲譽與創辦人評價 與被投公司關係是否良好 是否出現負面評價或高衝突案例

其中,後續投資能力(Follow-on)常被忽略,卻是重要關鍵。
若創投無法支持後續輪次,新創可能在成長過程中陷入資金斷層;相反地,擁有持續投入能力的創投,能提高後輪募資成功率。

最後,別僅聚焦於創投能帶來多少資金,更要衡量其增值能力(Value-add):
是否能協助你接觸關鍵客戶、拓展國際市場、或引薦下一輪投資者。找到理念契合、資源互補的創投,往往比單純「錢較多」來得更有價值,也更能陪伴公司走得長遠。

如果想和創投公司提案,應該準備哪些文件和資料?
一份好的提案是成功的第一步。你需要準備以下核心文件:
  • 募資簡報(Pitch Deck): 這是最重要的文件,通常包含公司願景、產品介紹、市場分析、商業模式、團隊介紹與財務預估。內容應精煉,通常控制在10-15頁內。
  • 商業計畫書(Business Plan): 提供更詳細的產品、市場與營運細節,作為簡報的補充資料。
  • 財務模型(Financial Model): 包含過去的財務表現與未來3-5年的營收、成本、獲利預測。

圖片4
(圖片來源:freepic)

創投公司有哪些
在臺灣,創投公司生態系逐漸成熟,以下精選臺灣幾家具代表性的投資機構,涵蓋早期投資、科技硬體以及生技領域,透過這些資源可幫助新創找到合適的創投夥伴,加速成長。

創投公司臺灣推薦名單
分類 名單
綜合型與早期投資
  • 之初創投(AppWorks): 臺灣最活躍的早期投資機構,以其完善的加速器生態系聞名。
  • 中華開發資本(CDIB): 臺灣老牌且大型的創投公司,投資領域廣泛,從早期到晚期都有佈局。
  • 臺杉投資(Taiwania Capital): 國家級投資基金,專注於綠能、物聯網、生技等關鍵產業。
科技與硬體
  • 中信創投(CTBC Venture Capital): 著重半導體、軟體與硬體整合等領域。
  • 聯發科資本(MediaTek Ventures): 策略型創投,投資與半導體、晶片技術相關的新創。
醫療與生技
  • 鑽石生技: 臺灣領先的生技醫療創投,專注於新藥開發、醫療器材等。

臺灣創投公司排名
目前並沒有一個官方或公認的「臺灣創投公司排名」清單。這是因為創投公司的績效評估很複雜,不僅取決於投資金額,還包括投資項目的成功率、企業成長率、以及退出(Exit)的報酬率等。此外,許多創投公司的投資資訊不對外公開,難以進行全面性的排名。

不過,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認識臺灣知名的創投公司:
  • 老牌指標型創投:如中經合創投 (WI Harper Group)、臺杉投資 (Taiwania Capital)、中華開發資本 (China Development Capital)、益鼎創投 (Acorn Campus) 等,他們在臺灣創投界深耕多年,投資過許多知名科技公司。
  • 具產業背景的創投:這些創投公司通常由特定產業的龍頭企業設立,如臺積電創投 (TSMC Ventures)、聯電創投 (UMC Capital),他們更專注於與自身產業鏈相關的新創企業。
  • 國際連結型創投:例如紅杉資本中國 (Sequoia Capital China)、IDG資本 (IDG Capital) 等,儘管總部不在臺灣,但他們在臺灣有投資佈局,為新創公司帶來國際資源。

創投公司常見問題(FAQ)

Q1:創投最在意什麼?
創投通常最在意新創是否具備成長潛力,而成長潛力會從市場規模(TAM)、產品是否具備競爭優勢、數據是否呈現持續成長、以及團隊是否擁有執行力來判斷。若新創已展現穩定用戶或營收成長、具備明確市場定位,且團隊能快速迭代與回應市場,通常會更受創投青睞。

Q2:沒有營收可以找創投嗎?
可以,但難度較高。若尚未產生營收,創投會更依賴團隊背景、產品技術門檻與市場定位來評估。多數早期投資會關注產品是否已達成初步市場驗證(PMF)、是否能快速推出最小可行產品(MVP)以及使用者回饋方向是否正確。如果市場大、技術獨特,仍有機會吸引早期創投或加速器投資。

Q3:創投投資後會不會干預公司?
一般而言,創投並不會介入公司日常營運,而是以董事會或顧問方式參與重大策略決策,例如市場布局、募資策略或高階人才聘用。創投角色更偏向合作夥伴,提供人脈、資源與經驗,協助公司加速擴張。若創辦團隊展現良好執行力,創投通常傾向以支持為主、少干預。

Q4:公司被創投拒絕,代表沒有價值嗎?該如何調整策略?
不代表。創投每年收到大量提案,但能投資的比例有限,且投資策略會受到基金規模、產業偏好、輪次適配與當期投資節奏影響。被拒絕更像是訊號,可藉此回顧產品與市場定位是否清晰,也可能只是時機不對或不符合該基金策略。因此,持續優化產品、調整敘事、尋找更適合的創投仍十分重要。

Q5:如何避免遇上創投詐騙?
真正的創投不會以「預付費用」作為投資條件,也不會承諾固定報酬。若對方要求先支付審查費、顧問費、保證金,或以「保證投資、無風險」為話術,都需提高警覺。建議確認對方是否具備公開資訊,如官方網站、基金紀錄、過去投資案例,並優先透過可信人脈介紹。必要時可要求正式文件,例如投資意向書(Term Sheet),或尋求法律顧問協助,以降低風險。

與創投同行:你的新創成長起點

對多數新創來說,尋求創投不僅是取得資金,更是建立長期策略夥伴關係的過程。理解創投的運作模式、投資邏輯與評估標準,能大幅提升募資效率;選擇與自身階段、產業契合的創投,更能為團隊帶來實質的市場、人脈與策略支持。盼本篇內容能協助你更具信心地面對募資挑戰,並找到與你共享願景、一起打造長期價值的理想夥伴。
若你希望更快與創投建立連結,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TTA)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資源!TTA 匯聚了國內外知名創投與加速器,不僅提供創業輔導、交流活動與 Demo Day,更整合政府、企業、學研等力量,形成台灣最具規模與能量的新創生態聚落。
無論你正處於創業早期、尋求加速成長,或計畫拓展國際市場,TTA 所提供的網絡、人脈與資金資源,都是能協助新創走得更快、更遠的關鍵助力。希望你能善用這個平台,串連更廣大的生態系,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開啟下一段成長旅程。
 

YOU MIGHT LIKE THESE ACTIVITIES

  • Hot
    New
    2025-11-13

    最詳細國際新創展會資訊:參展、合作機會、最新資訊

    CategoryArticle
  • Hot
    New
    2025-11-11

    2025亞洲醫療科技創新論壇

    CategoryArticle
  • Hot
    New
    2025-11-10

    創業募資簡報怎麼寫?最詳細格式、範例、模板指南

    Category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