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
			新創基地有哪些?入駐流程、政府資源、新創基地評價一次看
CategoryArticle
					REGISTRATION EVENT

(圖片來源:pexel)
近年來,臺灣政府與民間大力推動「創新創業」生態系的建設,展現推動新創基地的決心與成果。像是 2025 年 8 月 22-23 日 在高雄展覽館舉辦的 「Meet Greater South 亞灣新創大南方」 中,TTA South 所屬的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aiwan Tech Arena)設立品牌館,展出「淨零循環」「精準健康」「智慧科技」等前瞻議題,集結科研與新創團隊展現南部新創能量。
這些事件不僅讓大眾看到新創基地的實際運作,也凸顯在全球競爭與新創激烈變動之下,新創基地不只是「辦公空間」那麼簡單,而是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節點,連接政策、資金、技術、人脈與市場。那麼,到底什麼是新創基地?它能提供哪些資源?與其他類似的支持方式相比,有哪些獨特性?
一、新創基地是什麼?提供哪些創業資源?
新創基地是什麼?
新創基地是由政府、民間或學校等機構設立的綜合性創業支持平臺,其目標在於幫助創業者從構想階段走向實際運作階段。這些基地常見的職能不只提供辦公空間或工位,更進一步整合創業輔導、業師顧問、創新資源與地方/產業鏈結,降低創業初期的營運成本與風險。
在新創基地能獲得哪些資源?
創業團隊若進駐或與新創基地合作,通常可以獲得以下幾類資源與支援:
1.創業輔導課程與主題活動
多數新創基地會安排專門針對創業初期的課程,內容包括商業模式設計、市場與競爭策略、行銷規劃、品牌定位、財務規劃、法律與智慧財產權等。這些課程多由業界專家、創業導師或與政策單位合作舉辦,以實務案例為導向。
2.企業導師/顧問配對與一對一指導
除了公開課程之外,進駐新創基地的團隊通常有機會獲得導師(mentor)或業界資深人士的輔導。這些導師可在團隊發展策略、市場定位、營運流程、融資或技術研發等方向提供建議。透過定期檢視進度或諮詢,幫助創業者調整策略,使計畫更貼近市場與資源現狀。這是許多基地強調的優勢之一。
3.人脈與資源媒合機會
新創基地常舉辦媒合活動、Pitch Days 或 Demo Days[1] ,讓創業團隊有機會與投資人、產業合作夥伴、供應鏈上下游、甚至國際夥伴接觸。這些活動不僅能提高曝光,也能拓展商機與合作管道。例如近期由臺灣科技新創基地主辦的《How I Met My Startup / Investor 當新創遇見創投》交流對談,就透過新創與創投交流為主題的對談活動,讓雙方能直接分享經驗與觀點,提供團隊在面對投資與合作時更多思考角度。
4.實體空間與設施支援
包括共用工作間、辦公室、會議室、展示/展演空間[2] ,有些基地甚至提供試驗室、製作或硬體設施等。這些設施可幫助創業者節省設備投入成本,也方便實務操作與驗證產品。許多基地會設在交通便利的地點,以降低通勤/物流的負擔。臺灣科技新創基地預計在 2026 年新增 80 個座位,並持續開放多樣化的會議與演講空間,讓新創團隊在交流與合作上更有彈性。

(圖片來源:taiwanarena)
新創基地 vs. 其他創業資源:差異比較一覽
由於新創基地、加速器、育成中心與創業競賽各有功能重點與適合對象,本比較表旨在幫助懷抱創業夢的你,快速對照這幾種類型支持平臺之間的核心差異,判斷在你目前階段與需求上,哪一種資源最能助你一臂之力。
| 類型 | 核心功能 | 適合對象 | 
| 新創基地 | 綜合性支援(空間 + 輔導 + 媒合 + 資源) | 初期到成長期創業團隊 | 
| 加速器 | 短期密集輔導,強調募資與市場落地 | 有 MVP 或準備擴張的團隊 | 
| 育成中心 | 學術或產業導向,強調技術研發與孵育期支持 | 研發導向、學研轉創團隊 | 
| 創業競賽 | 提供曝光、獎金、創投關注 | 創意早期或正在募資團隊 | 
二、新創基地入住流程有哪些?條件與費用
要怎麼申請進駐新創基地?
- 線上填寫申請表或提交申請文件
→ 若基地開放虛擬進駐,可能需選擇「實體/虛擬進駐」方式。
- 提交商業計畫書(或提案書/簡報)
- 初審或書面審查
- 面談或簡報評選會議
- 審核通過

(圖片來源:pexel)
進駐新創基地有什麼申請條件?
以下為常見條件,並搭配實例:
| 項目 | 常見要求 /條件 | 
| 創業年限 /公司設立年限 | 多數基地會限定公司設立未滿某年,例如 8 年以內。例:臺灣科技新創基地(TTA)要求公司登記未超過 8 年。 | 
| 團隊規模 /組織結構 | 須有明確的團隊組成(人員分工)、核心成員背景及角色,有些基地希望 2-10 人或類似規模。 | 
| 產業領域 /創新類型 | 有些基地會限定某些領域,比如智慧科技、IoT、精準健康、淨零循環等;或偏科技、數位、服務創新等。例:臺灣科技新創基地 TTA 南部據點就聚焦智慧科技、精準健康、淨零循環。 | 
| 市場潛力與創新性 | 要能清楚說明市場痛點、解決方案的不同之處、競爭優勢、商業模式可行性等。 | 
| 地域性 /設籍 /在地發展 | 某些基地要求申請者或團隊中至少有成員設籍該地區,或有意於該地設立據點。例:花蓮新創基地要求團隊成員中至少一人設籍花蓮縣。 | 
新創基地收費怎麼計算?有補助嗎?
這部分因基地屬性(政府/地方政府/民間/公私合營)不同而差異很大,以下為常見狀況與實例:
租金模式
多以月租或年租為主,依空間坪數、座位型式(共同工位/獨立辦公室)與設備條件(是否含會議室、實驗室、展示空間等)定價。
補助/租金減免
政府或地方政府設立的創業基地或青創基地,往往會有租金補助、首次進駐優惠、管理費減免、水電/網路/公共設施使用費減免等。臺北市青年創業共享空間有租賃補助,每月最高補助約新臺幣 1 萬元,補助期最多六個月;新北市青創基地如三重創力坊,其空間每坪租金約為 550 元,是市場價的六折,相對友善。
進駐後的義務與責任有哪些?
進駐只是開始,基地通常也會設有後續義務以確保資源被善用、成果得以展示與回饋:
- 定期回報營運或專案進度,包括財務、發展指標、市場成果等。
- 參加基地或主辦單位舉辦的活動與課程,例如業師講座、課程、工作坊、交流媒合活動。
- 配合基地做成果展示或媒合活動,如 Demo Day、對投資人或合作夥伴的報告。
- 若基地與政府計畫/補助有連動,可能需要提交補助申請報告,或者須遵守補助規範。
新創基地入住審核難度
政府/政策支持型基地通常門檻較高、申請競爭激烈;要評審簡報、計畫書與團隊能力常被細看。而民間基地可能相對彈性,但仍會看商業可行性與市場潛力。
三、新創基地政府資源vs民間資源
政府新創基地:政策導向、資源齊全、補助連動性高
政府設立或支持的新創基地往往與國家或地方創業政策緊密結合,能提供比較完整的公共資源與制度支持。以國科會的台灣科技新創基地 TTA(Taiwan Tech Arena)為例,它不僅是推動台灣新創生態的重要基地,也串聯政府計畫、創業社群與國際資源,協助新創在「0→1 階段」快速起步,並建立跨國合作的橋樑。這種基地通常能提供創業補助、SBIR(政府研發計畫)、創業競賽等政策工具的申請資訊與配套協助。
此類型特別適合那些已有比較清晰成長計畫、或需資金與制度支持來擴張或突破的創業團隊。
民間與學校型新創基地:彈性高、社群強、導向市場與募資
這類基地多由私營公司、創業社群、基金會或大專院校成立或合作經營,會比較注重「商業可行性」「募資潛力」「市場切入速度」。例如一些學校型基地會讓學生與校友創業團隊有優先進駐機會,能夠利用校園裡的研發資源、實驗室、老師指導與校友網絡。這樣的基地也常舉辦工作坊、創業競賽、創新挑戰賽,鼓勵市場驗證與快速迭代。
對於想要快速試驗市場、或是不確定是否要長期投入、或者重視市場導向與募資曝光的創業團隊來說,這類基地往往是吸引力很高的選擇。
小結:政府 vs 民間新創基地比較總覽
下面這個比較總覽,從資源來源、補助連結、導師制度、空間費用、營運彈性等面向,一覽兩者的主要差異,幫你判斷哪類型基地在你目前的創業階段與需求中更適合!
| 項目 | 政府新創基地 | 民間/學校新創基地 | 
| 資源來源 | 政策導向,整合補助與機構 | 創投、企業、校園資源 | 
| 補助連結性 | 高,SBIR、TAcc+ 等可加分 | 較少補助連動,偏向實戰輔導 | 
| 導師制度 | 固定導師配對、定期追蹤 | 依基地彈性安排或自選導師 | 
| 空間費用 | 租金低,有機會免費試住 | 接近市價但彈性高 | 
| 營運彈性 | 需配合定期報告與活動參與 | 較自由,少數設進度審查 | 
| 適合對象 | 初創、技術型、研發團隊 | 商業導向、跨領域團隊 | 
四、新創基地哪裡好?產業聚焦 vs 通用型選擇指南
1. 產業聚焦型基地:適合需要垂直資源、進入產業生態系的團隊
產業聚焦型基地是指那些針對某一特定產業或技術領域設置的創新空間,例如 AI、生技/醫療、綠能、文創科技等。這類基地的優勢在於垂直資源集中:你可以透過此類基地得到專業導師、專門設備或實證場域、同產業夥伴的供應鏈與市場鏈結,以及與該領域政策與補助機制的連動。
2. 通用型基地:適合創業初期或跨界應用的多元團隊
通用型基地則沒有嚴格限於某單一產業,其開放性更強、適合跨領域或剛起步的團隊。這類基地能提供廣泛的資源與人脈,包括共享辦公空間、跨界講座與課程、市場與使用者測試機會等。以臺北市為例,「臺北創新實驗室」與「臺北創新中心」就是比較典型的通用型基地,能夠容許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的創業者進駐,從數位內容、新媒體到社會企業、服務業都有可能。
3.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產業的新創基地?依「 創業階段」配對適合基地
下面這個比較總覽,幫助你快速看出「政府型」與「民間/學校型」基地在幾項關鍵面向上的差別,讓你能根據自己的創業階段與需求,挑選最適合的基地!
| 你的狀況 | 推薦基地類型 | 適用場景 | 優勢 | 
| 還在構想期、找夥伴中 | 通用型基地 | 熱桌、社群導向空間 | 門檻低,活動多,有機會找到合作人 | 
| 已有產品原型、想找業師驗證 | 聚焦型基地 | 產業型育成中心 | 可導入專業導師、取得法規建議與產業連結 | 
五、臺灣知名新創基地評價與推薦

(圖片來源:pexel)
北部地區新創基地推薦
- 臺北新創基地——臺灣科技新創基地
- 臺北新創基地——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空總創新基地)
- 新北新創基地——新北青創三重社會創新基地
中部地區新創基地推薦
- 臺中新創基地——臺中社會創新實驗基地
南部地區新創基地推薦
- 高雄/臺南地區新創基地——TTA South(Taiwan Tech Arena 南部據點)
- 嘉義新創基地——嘉義文化科技創新基地
- 高雄新創基地——高雄亞灣新創園
東部地區新創基地推薦(花蓮、臺東)
- 花蓮新創基地——花蓮新創基地
 
                         
                        